派報-回眸:曾經名重一時的《知新報》
     清末戊戌維新變法期間,澳門曾經成為維新派宣傳變法的重要基地,維新運動的主干將康有為、梁啟超正是在這種情況下和澳門有過一段緣,其間也涉及曾經名重一時的《知新報》。

 

1896年11月,康有為到澳門遊覽,受到名流、維新派人士劉楨麟,愛國富商何廷光等人的熱情歡迎。交談中,劉楨麟、何廷光等人對上海出版的《時務報》推崇備至,視之為中國維新運動深入發展的重要標誌,並提出在澳門也創辦一張類似的報紙,請梁啟超當主筆。恰好梁啟超正回廣東省親,何廷光等人就將他請到澳門,共同商量籌辦新派報事宜。光緒23年(1897)正月21日,《知新報》創刊,社址設於澳門大井頭四號(今水坑尾,已拆建成大廈),刊頭印有“每冊取費一毫,閱一月者五毫,全年先交費者四圓半,節完者五圓算。南洋八圓,美洲十圓。”始為5日刊,自第20冊起改為旬刊,至第112冊,又改為半月刊。

《知新報》辦報人員皆出自康門。何廷光、康廣仁為經理,何樹齡(易一)、梁啟超(卓如)、劉楨麟(孝實)、韓文舉(樹園)、徐勤(君免)、陳繼儼(儀侃)、吳恆煒(介石)等為撰述。還有康廣仁、黎祖健、麥孟華、康同薇、孔昭炎等維新派積極分子時有論說,鼓吹變革。此外,設有論說、諭折、京外近事、各國情況等欄目,載有農事、工事、商事、礦事、中外交涉新聞、各省新聞等。與上海《時務報》遙相呼應,宣傳變法維新、救亡圖存。但“言《時務報》不敢言者”。

《知新報》創刊不久,便聲名鵲起,暢銷全國,影響極大。在國內約有四十多個代派點,僅廣州一城就有龍危北約九經閣書坊、雙門底聖教書樓、永清直接怡安紙店、油欄門鴻安棧、第七浦博文報、十三行同昌紙店、新基正中約協茂昌信館、十八浦保和堂西藥店等處,省內佛山、石岐、大良等地都有派報點。香港也有上環海傍和昌隆、中環維盛、西營盤博濟堂、中環聚珍四個派點。 《知新報》還遠銷舊金山、東京、橫濱、神戶、新加坡等海外城市。不僅在維新人士和進步民眾中聲譽很高,甚至連清朝的一些官員也稱讚它“論說明正,深通時變,尤能激烈奮起,博深切明”(《知新報》第15冊) ,杭州、興化等地知府還飭令下屬購閱。

光緒24年(1898)8月,戊戌政變發生,維新派遭到殘酷鎮壓,包括《知新報》經理康廣仁在內的六君子慘遭殺害。變法失敗的消息傳到澳門,何廷光等澳門維新派人士極為憤慨,冒著巨大的危險,接待了逃難來澳的梁啟超父親和妻兒,還把康有為的父親接到澳門保護,使澳門成為維新派人士的可靠避難所。為了保護《知新報》有關人士及其家屬不致遭受清廷的打擊報復,《知新報》從九月初一日第68冊以後,重要論著不再署撰者姓名,或用筆名、化名,並多錄譯著;報紙也用“本館經理人葡國伯爵非難地”的名義出版,在“本館經理人謹啟”中聲明:“本館自9月1日起,已經盤與葡國伯爵非難地經理,所有用人行事,均與舊人無涉,致各代派處報收款事,仍照舊章。”

上文所述葡人非難地,即飛南第FranciscoFernades,澳門土生葡人,自取廣州話音譯為飛南第。早年在香港求學時與孫中山志趣相投,1891回澳繼承父業,經營印刷廠,後來又與孫中山在澳門創辦《鏡海叢報》,一直與孫中山保持深厚友誼。遭逢變革後的《知新報》仍有刊登有關新政的文字,也曾著論指斥清廷,為維新變法辯護。至光緒26年(1901)12月初一日出至第133冊後停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zhoulibing200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