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資還是繼續合資,日立家電上海換帥?
2008年中國國慶長假剛過,日立空調·家用電器株式會社清水空調本部副本部長青山貢就匆匆從日本趕到上海,他是來接替今年已經63歲的上海日立家用電器有限公司(簡稱日立家電、SHHA)原總經理河本禎三職務的。
今年9月,上海日立家用電器有限公司第46次董事會議決定,自2008年10月1日起,由青山貢執掌這家日立在中國控股的白家電企業。
“這是一次正常的工作調動,河本目前已經超齡服役。他卸任後將繼續留在公司,擔任首席顧問。”日立家電的一位辦公室人員告訴記者。
國慶節之前,日立家電已將這個信息告知了關係單位,在告知函中,青山貢表示:“中國家電業的激烈競爭使公司處在嚴峻的形勢中,我將秉承公司方針與全體員工齊心協力努力擴大事業的發展。”
然而,對青山貢來說,此時被派來中國顯然不是一件好差事,他將面臨虧損、獨資乏力、合資困局等一系列問題。
虧損泥潭
目前中國的家電業尤其是空調業早已冷風颼颼。受國內消費不振、原材料成本上漲影響,今年夏天,中國空調市場已經提前過冬——銷售滑落,利潤下降。如今,2008空調年度已經過去,但整個空調業的庫存卻高達數千萬台。尤其令中國家電企業不寒而栗的是,全球經濟危機正在逼近,近幾年主要靠出口拉動的銷售增長模式受到極大挑戰。
而中國家電市場的激烈競爭更使青山貢感到形勢的嚴峻。
日立於20世紀60年代來到中國,它是最早進入中國的日本大企業之一,早在1972年,它就開始為中國提供成套設備。 1994年,日立(中國)有限公司成立,目前日立在中國擁有100多家集團企業,涉及電力電機、電子設備、家用電器和信息通信等領域。然而,中國市民對日立的了解,主要還是來自於它那些直接與消費者見面的彩電、空調和洗衣機等產品。   
成立於1910年的日立,正在準備迎接它即將到來的100歲生日。經過98年的發展,如今日立集團已發展成為由934家控股子公司(日本國內450家、日本以外地區484家)和165家非控股子公司(日本國內79家、日本以外地區86家) ,總計1100家企業組成的企業集團。其事業內容涉及7個部門,產品櫥窗琳瑯滿目:電子和電力設備、軋鋼成套設備、氣象探測計算機、電梯、彩電、空調、洗衣機等等。
1981年,日立在福州成立了福日電視機有限公司,這也是中國家電領域最早建立的合資企業之一,日立因此名聲大噪,並賺得盆滿缽滿。
1994年,日立家用電器株式會社與上海家用空調器總廠合資成立了公司,註冊資本4867萬美元,日立和上海家用空調器總廠分別持有60%和40%的股份。 1998年12月,上海家用空調器總廠將持有的全部股權轉讓給了上海電氣(集團)總公司。
日立家電成立頭幾年,也曾取得不俗業績,日立空調與夏普空調、三菱空調一起,被譽為上海家電市場空調三甲。但進入21世紀後,中國本土空調企業異軍突起,近兩年,美的和格力空調的年產銷量已突破千萬台大關。但十多年來,日立空調卻仍然在原地踏步,年產銷量一直在30多萬台徘徊。而按照中國空調行業通行的說法,空調企業的盈虧平衡點至少要達到年產100萬台。
4年前,時任日立(中國)有限公司董事長的中西宏明曾向媒體坦承:“日立的家電業務近十年間的確不是發展得很好,原因主要是電視機、洗衣機、空調這些產品價格急劇下降,對我們造成重創。”
為了扭轉業績下滑的局面,日立方面可謂煞費苦心。早在2002年4月,日立就將其在上海的兩家合資企業——主營空調器的日立家電有限公司和主營洗衣機的日立電化機器有限公司合二而一,組建成了新的上海日立家電有限公司。合併後,新公司的股東和持股比例保持不變,投資總額增加到了7580萬美元,兩個公司的營銷渠道重新進行了整合。
但合併後的新公司並沒有煥發青春,企業持續虧損。 2004年底,日方更換了日立家電的總經理,河本禎三走馬上任,日立家電卻頹勢依舊,除2005年微利外,近兩年仍未走出虧損的泥潭。就在這內外交困的節骨眼上,青山貢接任了日立家電總經理的職務。
獨資受阻
雖然青山貢表示“將盡綿薄之力全身心致力於公司的發展”,但他能否帶領日立家電走出困境,現不得而知。日立家電的一位員工說:“我們都期待著。”
事實上,在河本執掌日立家電這幾年,他也曾想方設法扭轉日立家電的頹勢。為了使公司的經營更貼近市場,他對公司的銷售組織結構進行了改革,建立了以營業為領頭羊、前方帶動後方的經營構架,同時擴大了產品經營範圍和領域,日立進口產品在中國的銷售獲得了許可,使日立家電的整體業績快速提高,2005年,日立家電成功扭虧。
“對於日立曾一度出現市場表現低迷的現象,我們一直在反省。”2007年12月,河本曾在某公開場合表示:“技術一直是我們的優勢,但怎樣把這一優勢轉化為市場優勢,我們需要認真考慮。我們將根據不同的市場投放不同的產品,進一步提升日立品牌的形象。我們的目標是今後提高變頻機種等節能產品的比率。”
河本的決策收到了成效。日立家電的一位員工對記者說:“今年我們的空調雖然只銷售30多萬套,但由於我們不再賣大眾化的產品,變頻空調的市場佔有率提高了,銷售質量和利潤也提高了。 ”
但河本另一項決策的推進卻並不順利。 2005年,河本禎三上任不久,他就提出要將合資企業獨資的意見。據在中國空調業內有影響力的《空調商情》雜誌主編艾國回憶:“那時我見過他,他提出要向松下學習,獨資化,產銷剝離。”
2006年初,日立和上海電氣經友好協商決定分手。 “日方認為,如果獨資,企業能發展得更好。”2006年10月26日,上海電氣的一位中層幹部曾向記者如是解釋。
而上海電氣也早有退出合資企業之意。 “空調不是我們的強項,本著'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原則,我們選擇了退出。”上海電氣的另一位幹部說。
2006年10月13日,日立家電的管理層向員工們公佈了控股股東要將日立家電獨資的決定,同時宣布,因丹巴路廠區土地已被上海市和普陀區政府列入拆遷、徵用規劃,工廠將要整體搬遷到浦東金橋開發區。殊料,此舉卻因員工的安置和補償問題而引起工人們的強烈反響,大多數工人放下了手中的活計,他們三五成群地圍聚在一起,群情激憤地紮堆議論,工廠的4條生產線一度陷於癱瘓。
“我們並不反對獨資和搬遷,但工人如何處置?工廠獨資也好,搬遷也好,要把職工利益放在第一位,但現在是把我們放在最後一位。”日立家電的多位員工當時對記者表示不滿。
事實上,這是日立家電的員工對企業長期停滯不前所積聚不滿的一次集中爆發。員工們抱怨,合資公司成立已經12年,但一線員工的工資待遇卻一直徘徊不前。 “剛合資時,我們工資1200多元,現在才1100元。”為此他們希望能在上海電氣國有股權轉讓時獲得補償。
工人們的舉動引起了日立家電投資雙方的高度關注,上海電氣集團專門成立的工作組隨即進駐了日立家電,聽取職工對股權轉讓的意見。日方也迅速將合資工廠發生的情況報告給了日本總部。同年10月26日,河本禎三簽署《總經理通告》,鄭重宣布:“鑑於SHHA的現狀,並根據上海市政府有關部門的指導,中日投資雙方在協商之後決定,繼續現在的合資合同。 ”
去年12月,河本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曾感嘆:“由於SHHA工廠搬遷過程中而帶來的相關問題造成了一些內部的混亂,尤其是由於工廠搬遷,從8-10月份只能停止生產,這期間帶來的影響很大。”
合資困局
如今,兩年時間過去了,日立家電依舊維持著合資的狀況。日立家電的一位管理人員告訴記者:“(上海電氣退出一事)現在還沒有完全定下來。”
而維持現狀顯然並非日立的本意。
進入21世紀以來,“獨資”已成為包括日立在內的跨國公司在中國的一項基本策略。就在日立家電與日立電化合併的同時,它已從同樣走下坡路的福日電視機公司撤退,組建了新的獨資公司——日立數字影像有限公司。 2002年11月,它在安徽蕪湖建立的空調器生產企業則完全以獨資的面目出現。 “獨資對日立家電的發展有利。”艾國說,“它可以減少股東間的摩擦,提高效率;日方也可以更多、更放心地投入。”
艾國認為,日立家電之所以在中國市場長期徘徊不前,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其企業內部管理體制有問題。 “日本人、中國人相互箝制,日方不太放心中方。”
據艾國介紹,同樣是上海電氣與日本企業——三菱電機合資的公司,同樣是空調產品,三菱的市場表現卻令人刮目相看。 “它今年賣了50多萬套,價格不低。它為什麼做得好?因為中國人在操盤,位置不是很高,但很有實權,能夠說了算。”
另一位長期關注日資企業發展的人士則認為,在日立集團內部同樣存在著體制問題。 “他們派到日立家電的總經理年紀都大了,青山貢也已50多歲,到中國任職帶有照顧性質,所以他們是求穩為主,跟中國國有企業的干部一樣,缺乏勵精圖治的精神。”
這位人士的判斷是否會一語成讖,現人們不得而知。如今人們關心的是,青山貢上任後,他是否會促進並加速日立家電獨資的步伐?如果日立家電堅持走合資的道路,他有什麼錦囊妙計能使日立家電柳暗花明?
在河本執掌日立家電時期,他已促成上海工廠與蕪湖工廠實現了一體化經營。河本認為:“蕪湖日立在出口歐洲和日本方面有一定經驗,上海日立在櫃機生產上有獨特優勢,兩者一體化運營將是恢復日立品牌形象的機會。”
然而,由於日立空調的市場主要在上海,它的市場角色現在僅僅是一個地方品牌,它的銷售業績和企業形像要想較大改觀,絕非一日之功。而日立洗衣機目前也以外銷為主,在中國市場寥寥無幾,日立家電的洗衣機如果要想在中國這個巨大的市場有所作為,也需進行大的戰略調整。
與河本已在中國摸爬滾打了十多年不同,青山貢長期在日本工作,他對中國市場和企業以及中國文化的了解尚需時日,因此人們相信,在今後較長一段時間裡,他仍將維持合資企業的現狀,不會大刀闊斧地對日立家電進行改革。
“如果他想做得好,還得按市場規律辦事,應該把最好的技術拿到中國來,選擇最了解中國市場的操盤手。”艾國說。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zhoulibing200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